美国大学如何教你婚姻恋爱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toooges三士渡 Author C君
作者:C君
转载:Stoooges三士渡
前段时间正值全国两会,C君刷微博看到了人大代表的一个提案:建议将婚恋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程。
提案一出就引起了网友热烈的讨论。支持者表示,当下各类情杀案件频发,皆因年轻人缺乏正确的引导,开婚恋教育课很有必要;
反对者则称,大学才开始进行婚恋教育,人家早就在高中把该干的都干了,况且在相关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,贸然开课会影响课程质量,更容易演变成“女德班”。
我们姑且不论执行层面的问题,这个提案的出现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是,大家终于开始意识到,婚姻和恋爱是需要学习的。
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,这种东西,还用学吗?谁还不会谈情说爱啊!
果不其然,C君马上就刷到了一条唱反调的微博,称恋爱这件事靠的是悟性和天赋。
乍一听好像有道理,我们身边的确不乏一些平平无奇的恋爱小天才,但如果连婚姻和恋爱都要靠天赋,那么天赋不好、悟性不高的人是不是不配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了?
在这个问题上,美国大学率先作出了回答。
婚姻课的过去和现在
从“女德班”到大学婚恋教育
当我们还在纠结“要不要”的时候,西北大学(Northwestern University)早在20年前就开设了婚姻教育课程。最初设立这门课的两位教授Bill Pinsof和Art Neilsen是夫妻关系问题上的研究人员,同时也是伴侣治疗师(Couple Therapist),在目睹了身边的人因为糟糕的亲密关系而陷入痛苦之后,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:如果我们给年轻人足够的时间和余地去学习爱,会发生什么?
于是婚姻课应运而生,名字叫做“建立有爱和长久的关系:婚姻101”(Building Loving and Lasting Relationship:Marriage 101),面向所有本科生,其火爆程度绝不亚于当年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情商课。
设立这门课的目的很简单,也很明确,就是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幸福愉悦的亲密关系,在知识层面,提升他们对于婚姻的认知以及自我意识;在实操层面,提升亲密关系中的沟通能力与技巧。
其实婚姻课程并不是西北大学的独创。
百年前,美国社会就有了婚姻教育(Marriage Education)。与今天的婚姻课不同,彼时婚姻教育的目的是确保女性能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”,本质上是对女性的规训。
二战以后,美国社会的结婚率空前上涨,社会鼓励女性走入家庭,大学的婚姻课程也随之变得更受欢迎。不过,当时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共识:女人若想拥有幸福的婚姻,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志向(因为它会威胁到男人的优越地位),顺从丈夫的安排,全心全意料理好家务事。
一言以蔽之,就是古早“女德班”。
今天的婚姻教育课程大多针对高中生开设。美国40多个州的初中、高中都设置了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,大致分为“认知”与“体验”两大类。
有的学校更注重认知,在这些学校,老师会带领学生阅读名人著作,就其中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部分进行探讨;有的学校则更注重体验,学生们会两两组队,模拟夫妻的身份共同完成任务,例如策划婚礼,商讨家庭开支分配以及可能遇到的婚姻危机等,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婚姻生活的复杂和琐碎。
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课堂
以他人为镜,看清自己
西北大学婚姻课的形式看似与其他课没有区别,有一周一次的Lecture,每次探讨不同的主题:约会、冲突管理、文化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响等。除此之外,学生们会在讨论课(Discussion Section)中分成小组,在助教的带领下,对课堂上所探讨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。
事实上,更有趣的部分是这门课的作业。除了传统的作业(看阅读材料、写论文)之外,还有一部分作业是体验式的。比如,教授会让学生去和自己的朋友聊天,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脆弱,以及什么样的事会触发特定的行为和反应等。
体验式作业旨在促使学生以他人为镜,认识自己。课程讲师Solomon始终认为,我们与自己的关系,是所有与他人的关系的起点。想要与他人和平共处,首先要学会自处。自处的第一步就是要认清自己,包括自己的软肋与棱角。
学生们普遍反映最费力、也最有收获的作业是采访——采访父母和自己认识的(除父母之外的)夫妻,了解他们的“婚姻爱情故事”,这是学生们需要在课程内完成的两大Project。
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爱的看法与感受,也左右了我们在爱中作出的选择。因此,学生们采访父母(养育自己的人)的过程,便是回顾自己的爱情观是如何形成的过程。
若干年前,学生Maddy Bloch和她的男友一起听了这门课,她表示从采访中受益良多,即便当时她的父母已经离异。“亲密关系中,双方都会对彼此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(伤害),”她说,“所以,一段关系很需要彼此的敞开和信任。”
任何一段长期的关系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冲突,而一旦对自己有了健全的认知,理解了自己的行为模式,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应对冲突。课堂上,导师告诉学生,责怪、过分简化、视自己为受害者是亲密关系的三大雷区,在不幸福的情侣和不成功的婚姻中,普遍都有这三种情况。
学生们在课上的另一大收获是,经营好一段关系是需要技巧的。当谈到技巧时,我们总觉得这样不真诚、不浪漫,因为主流文化常常放大了婚姻中美好的一面,给人以错觉:好的关系应该是毫不费力的。
事实恰好相反,要使关系融洽,双方都要付出很多努力,然而大部分人在进入婚姻时都不具备足够的“能力”,既缺乏清晰的认识,也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。这也是教授会安排学生去采访(除了父母之外的,且结婚十年以上的)另一对夫妻的原因。
采访之前,教授会下发一份问题清单,其中包括80多个“灵魂拷问”。在90分钟的采访中,学生会对受访夫妻提问,例如,“在关系建立之初,对方身上什么特点最吸引你?”、“在这段婚姻中哪个时刻让你最难忘?”、“你们是如何渡过难关的?”、“有没有想过离婚?”…学生不仅会进行提问,也会观察这对夫妻的互动,看看他们的关系中是否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。
婚姻课程的价值
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去爱
西北大学的婚姻课刚面世时,许多人对婚姻教育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。经过了20多年的沉淀与打磨,这门课的声誉和口碑不断累积,已经成为了西北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,学生们热情、真诚的反馈打消了所有的疑虑。
课程讲师Solomon在自己的课程页面上说,学生们在结课时都表示自己对亲密关系这件事感到更有信心,也不那么焦虑了。其中一名学生曾向她郑重地表达了感谢:
“我很庆幸自己越来越有耐心了,因为我越学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成长空间。今天我们家的家庭会议气氛十分紧张,但我已经通过所学,意识到了我们的行为是如何被我们内心的恐惧和过去的经历所支配,所以我能够为这场谈话提供更多理解和治愈。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们大家都学了这节课会是什么样子!我希望有个更好的方式向你表示感谢,因为我在这堂课学到的,会让我的孩子有更快乐和稳定的生活,我非常感激。”
接受Today采访的四位学生
这门课程的走红也引来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。电视台采访到了四位上过这门课的学生,问他们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,他们分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回答:勇气、同理心、信任、耐心。
尽管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不同的侧重点,但共同的部分是,他们都意识到了,好的关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,而这份清醒的认识,便是能让一段关系持久的基础。
Solomon教授坚信这门课是有价值的,她发现年轻人很愿意付出时间去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。尤其在信息时代,青少年早早地接触网络,被暴露在繁杂而不经筛选的资讯中,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在我们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中深刻地被影响和塑造。正因为真实的人际互动缺失,才使得维护关系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,我们比从前更需要腾出时间去学习、反思,学习去调节情绪,与人对话、共情,为的是更好地去爱。
主流文化对爱情与婚姻的美好描绘太多,对我们应当怎样努力去实现这种美好,着墨太少。婚恋可以教吗?当然可以,而且可以教得有趣、有益、有深度、有启发。
反观我们的社会,在婚恋教育上仍然是一片空白。对于如何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,我只看到简单粗暴的说教和惩戒,少有真诚的关注和耐心的引导。而不重视教育的后果,便是PUA、人心操控术之流的歪门邪道占据市场,不仅行欺诈,还给青年们灌输扭曲的感情观,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。无数少男少女在追爱路上付出了身心健康的代价,承受了本不必承受的痛苦,再用本可以用来幸福的时间去修复创伤,或干脆在错误中沉沦。
盼望在未来,婚恋教育能光明正大地进入我们的课堂,教会年轻人用正确、健康的方式去爱人爱己,真实地感受到彼此心意相通的美好。
References:
http://dralexandrasolomon.com/marriage-101-course/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n-RUoLaip0
https://www.theatlantic.com/education/archive/2014/02/the-first-lesson-of-marriage-101-there-are-no-soul-mates/283712/
相关阅读:
作者:C君,转载:Stoooges三士渡。本文版权归属作者/原载媒体。
喜欢本文?欢迎点赞/转发/关注/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: